圣彼得堡可谓是俄国的缩影。俄国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,在它走向“富国强兵”的道路上充满了曲折。圣彼得堡同样是一座命运多舛的城市,在它走向兴旺发达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。
俄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世纪的基辅罗斯。当时,生活在东欧草原上的东斯拉夫人尚未建立统一的国家,各个部落之间彼此攻伐,战争不断。862年,饱受战乱之苦的东斯拉夫人邀请诺夫哥罗德大公留里克·诺曼前来主持大局,留里克·诺曼就借此机会,建立了统一的东斯拉夫人国家基辅罗斯。988年,东正教由东罗马帝国传入基辅罗斯,由此拉开了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融合的大幕。1243年,成吉思汗的孙子、率部西征的拔都在建立了钦察汗国,随即开始向基辅罗斯进军。1248年,以基辅罗斯为主体的东欧联军被钦察汗国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击败,基辅罗斯灭亡。与此同时,建立于1147年,一直偏安一隅的莫斯科公国却依靠交通的便利和商业的繁荣,逐渐强盛起来。14世纪开始,莫斯科公国在骗取了钦察汗国的信任之后,开始在东正教会势力的支持下,兼并周边的其他东斯拉夫人国家。1478年,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停止向钦察汗国缴纳贡赋。1480年,伊凡三世在奥卡河畔击败钦察汗国大汗阿合马率领的重兵,结束了蒙古人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。1547年,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刚刚落成的克里姆林宫加冕为俄国沙皇,即伊凡雷帝,开始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欧洲的正统自居,俄国逐渐成为东欧地区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
然而,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,俄国一直是“落后”的代名词,是“中世纪”的遗腹子。俄国不仅在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上被已经走向“海洋时代”的英国、法国等西欧国家远远甩在身后,甚至不及已经走向衰落的中国。1697年,亲政不久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深感国弱民穷,难以为继,于是率领一支由25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遍访西洋诸国,希望寻求‘富国强兵’之道。1698年,满怀信心的彼得大帝回到了莫斯科,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、以“西方化”为主题的变法图强。彼得大帝的改革措施系统而具体,例如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,经济上鼓励发展实业,习俗上厉行文明开化,军事上推行对外扩张,而其中最具远见卓识的莫过于迁都圣彼得堡。当时的圣彼得堡还仅仅是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小渔村,但是,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敏锐地意识到了出海口之于“富国强兵”的重要性,他力排众议,将首都从有着“东方君士坦丁堡”之称的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这个波罗的海沿岸的小渔村,为俄国寻找到了发展海外贸易、进行海外扩张的支撑点,也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。
……
亚历山大二世只有24岁,还很年轻,但是,他已经亲政8年了。8年的历练,使得他对自己的国家有着透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,他清楚地知道,现在的俄国,只是徒具大国之名而已,实则已无大国之实。可以说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,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一方面,农奴制度不仅令农业生产效率极端低下,更导致了农奴们的绝对贫困,进而使得工商业失去了国内市场的支持,难以实现规模化的发展。
另一方面,虽然御前大臣会议已经被变成了安置元老级大臣的荣誉性机构,失去了对日常政务的实际决策权,而两大权臣之一的尤里·弗洛斯基也因为在张继千里奔袭俄国之役中筹划失策、措置失当已经辞去了枢密院枢密使的职务,但是康斯坦丁·列文却仍旧担任着宰相的职务,对日常政务的处理有着极大的话语权,对自己始终是一个掣肘。